<
y2h8小说网 > > 戴高山文集 > 正看隋炀帝
    1。

    2013年4月14日,江苏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认定,近期出土的“隋故炀帝墓志”的陵墓主人为隋炀帝杨广。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邗江区西湖镇一处房产项目工地,发现了两座残存的各20-30平方米的古墓,经抢救性整理,发现西边的出土墓志,铭文为“隋故炀帝墓志”等字样。

    据史料记载,公元618年,隋炀帝巡幸扬州期间,禁卫军发生兵变,推举重臣宇文化及为首领,将隋炀帝缢死。

    隋炀帝死后,萧皇后与宫女用漆帛床板做成棺材,将他葬于江都宫流珠堂。后宇文化及带兵离开江都,镇守江都的大将陈棱感念隋炀帝的旧恩,为其发丧并改葬于吴公台下。公元622年,唐高祖李渊下令将隋炀帝陵迁至雷塘。公元648年,萧皇后病死,唐太宗李世民命将其尸骨送到江都与隋炀帝合葬。

    一个野心勃勃的隋朝皇帝,其结局竟然只有20-30平方米的归宿。这和他生前东征西讨,好大喜功的性格完全不符。但是,人死了之后,一切的的东西都只能任人摆布,甚至其声名故事,在中国历史上,也成了一个荒淫无度的暴君。时至今日,仍然极少有人愿意用历史的眼光,去正视一个为人所不齿的荒淫皇帝!

    中国的民间故事和野史传说,其力量之伟大,常常超越历史。以至于许多人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昏馈荒淫的皇帝,他平生的所作所为并非政绩,而只是他个人吃喝玩乐、贪得无怨的手段和摆设。他让人缢死了,那更是活该!

    然而,事实上的隋炀帝,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?他为中国历史留下什么业绩呢?

    2。

    公元581年(隋文帝开皇元年),隋炀帝杨广由雁门郡公立为晋王。至公元588年冬天,他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,统领51万大军南下,向富裕、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,并最终完成国家统一。由于军队纪律严明,秋毫无犯,博得当时人民的广泛赞扬——“天下皆称广以为贤”那个时候,隋炀帝血气方刚,年方20岁。

    隋炀帝平陈之后,进驻建康。杀奸除暴,整军安民,将陈叔宝及其皇后押回隋都,遂班师回朝,进封为太尉。

    公元590年,隋炀帝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,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,并开始接触江南学士,笼络人心,建立了巩固的江南基础。由于他两平江南,故自南北朝之后,与北方隔离多年的江南地带,终于归顺于中央统治,使得之后的唐朝在南方统治得以顺利进行。

    公元600年,隋炀帝率兵北上,击败了突厥的进犯。关于隋炀帝平南扫北的这两件历史史实,有隋书记载并赞道:“南平吴会,北却匈奴,昆弟之中,独着声绩。”

    公元605年(隋炀帝大业元年),时登基为帝的隋炀帝命大将韦云起率领突厥兵马,假名借道,大败契丹。韦云起假言借道去柳城(今辽宁朝阳南)与高句丽进行商业交易,率军进入契丹境内,契丹人未加防备。当韦云起率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,突然发起进攻,大败契丹军,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。隋朝此次战役,有效地阻止和拖延了契丹民族的崛起和强大,为今后的稳固打下基础。

    公元608年,隋炀帝又派大军消灭了吐谷浑。自此,东起青海湖东岸,西至塔里木盆地,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,南至昆仑山脉的数千里疆域,都属隋朝管辖。隋炀帝在此范围内,实行郡县制度管理制,使之归入中国的统治之下。而在此之前,任何朝代均未设置过正式的行政管理区域。由此说来,隋炀帝在这些区域实行郡县制度管理,也是首创!

    而另据隋书流求传记载:公元607年,隋炀帝先后派出羽骑尉朱宽、海师何蛮等人两次前往当时被称为“流求”的台湾,由于语言不通,第一次带回一名台湾人,第二次带回一些布甲,这是中国政府第二次到达台湾!

    公元610年,隋炀帝又派出武贲郎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万余人,从广东义安(潮州)起航,前往台湾,当地人以为这是中原的商船,这说明当时大陆商人经常前往经商,也说明台湾人已经熟悉经商贸易。由于当时陈棱与当地酋长谈判不顺利,刀枪相向,只带数千名当地居民返回大陆。距今,在台湾中部地区的彰化市,乃有一条街名叫“陈棱街”就是为了纪念这位隋朝将领而命名的。

    公元609年,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(今西安)出发,浩浩荡荡地向甘肃陇西进发,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,经大斗拔谷北上,最后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。隋炀帝此次西巡,历时半年之久,远涉到青海和河西走廊,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,带着如此巨大的队伍行进,其艰难困苦难以言表。但此次出巡意义非常重大,在历代封建王朝帝王中,只有隋炀帝一人抵达到西北这么边远的地区。

    隋炀帝在西巡的过程中,设置了西海、河源、鄯善、且末四郡,进一步促成了甘肃、青海、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至公元610年,隋朝政府又设置了伊吾(哈密)郡,自此,隋炀帝西巡后,在中国西北共设立五郡。

    由此我们不得不说,隋炀帝西巡张掖,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。后唐太宗感慨说:“大业之初,隋主入突厥界,兵马之强,自古以来不过一两代耳。”

    隋炀帝开拓疆土,西北到甘肃、青海、新疆等地,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、占婆(今越南地区)、及台湾等地。在海南岛上分置了儋耳、珠崖、临振三郡。而最北边到了五原郡(今内蒙后套一带)。

    但是,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,隋朝的国力消耗巨大。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唐太宗时代。直到公元649年,唐太宗去世后计划被取消。后唐高宗继位,唐朝继续向高句丽和百济发动了一系列战争,并在公元660年,唐朝与新罗联军消灭了百济,于公元668年冬,唐朝和新罗联军最终灭亡了高句丽。

    隋朝共与高句丽发生过四次战争:

    公元598年(隋开皇十八年),高句丽进攻隋朝的辽西。隋文帝大怒,征派大军三十万多万,攻打高句丽。后因士卒多病,水土不服,高丽又遣使谢罪,遂罢兵。

    公元612年,隋炀帝再次向高句丽发起挑战。他调集了士兵百万,民夫两百多万,以强大的军事优势,一举向高句丽发起进攻。虽然隋军已经攻至平壤附近,但由于不能适应当地恶劣环境,最终大败而返。

    公元613年,隋炀帝第二次进攻高句丽。在争战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,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隋。对于曾经是手足君臣的杨玄感起义,让隋杨帝一时无法应付。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,隋炀帝只能仓皇撤军。

    公元614年,隋炀帝第三次进攻高句丽。虽然雄心不减,但因国力已衰,国内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而不敢久战。但吊诡的是,高句丽也因疲于战争而遣使请降,让隋炀帝拣了一个大便宜,顺水推舟就此撤军了。

    进攻高句丽的战争,先后动用了人力数百万,征调财物无可计数,大量的士兵、民夫死于战场和劳役,由于农村中极度缺乏劳动力和耕畜,大量土地荒芜,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,人民生活难以继续维系下去,最终引发了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。

    然而,即使在隋朝灭亡之前,周遍各国也是尊服于大隋王朝的。有隋书记载道:“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,大宴百僚。突厥、新罗、靺鞨、毕大辞、诃咄、传越、乌那曷、波腊、吐火罗、俱虑建、忽论、诃多、沛汗、龟兹、疏勒、于阗、安国、曹国、何国、穆国、毕、衣密、失范延、伽折、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。”

    无怪美籍汉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:传统与变迁中感慨地说:“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,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帝国时期。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,长城重新得到修缮,政府开凿了大运河(这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),建造了宏伟的宫殿,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。”

    的确,隋炀帝虽然没有最终享受到王朝强大的快感,但肥水不流别人田,他的前期创业,为自己的女婿唐太宗留下了丰厚的政治和经济基础,使得后来唐朝开创盛世变得简单而轻松起来!无可否认,如果隋炀帝不是急于求成,而是稳扎稳打,休兵养民,大概中国就不会出现伟大的唐朝,李世民充其量也只是一代知名的驸马爷!

    3.

    同样无可否认,大运河的挖掘,为中国的南北沟通,提供了运转便利。这使得中国的南北经济得到互补,同时在政治和军事上,确立了中央统一集权大局面。大运河的开掘,为唐之后的中国王朝以及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福祉,因此,隋炀帝又再一次为其女婿唐太宗,铺下了一条强国之路。

    然而,后人在评价隋炀帝挖掘大运河时,所用的表达词汇多为劳民伤财,以满足他个人到江南游玩的私欲。事实上,隋炀帝挖掘大运河,是因为隋朝的经济和军事所必须进行的结果,同时也是隋朝发展到一定程度上,财力和物力所促进的结果!

    由于隋文帝时期善于休生养息,国家治理得较好,经济相对繁荣。隋朝由战乱时期不稳定的社会环境过度到和平时期繁荣的社会环境,经济不断得到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,使得隋炀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经济实力。

    今天,我们知道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对东南方的统治,沟通南北经济,以强化华北地区的军事力量。大运河的开凿,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,加强了南北联系,对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
    由于隋炀帝的政治和军事远见,加上经济实力的充分允许,公元605年,隋炀帝开始下令挖掘大运河。

    当时,征发劳工数百万人,以洛阳为中心,分为三大段(也有说四大段)开挖: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邗沟,通济渠北起洛阳,东南入淮水;邗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(今江苏淮安),南达江都(今扬州)入长江。南段名为江南河,北起长江南岸之京口(今镇江),南通余杭(今浙江杭州)。北段名为永济渠,南起洛阳,北通涿郡(今北京城西南)。

    隋朝大运河的挖掘,前后历时五年时间,全长2700余公里。后经元朝取直疏浚,全长为1794公里,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。京杭大运河利用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,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。

    在当时落后的社会环境下,利用人工开掘如此巨大工程的大运河,确实是一大扰民的举措。但是,由于大运河的成功开掘,除了形成军事和政治需要以外,更使得整条运河流域附近的区域向新的城市化方向迈进,大大地加强了运河流域段的经济实力。

    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,南起杭州,北到北京,贯通了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,经过了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北京七个省市,通达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、海河五大水系,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,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,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、规模最大的运河。

    大运河的水利运输,是当时社会经济、军事政治发展的需求,同时也为后来的唐朝强盛,起了重大的作用,更在今后的历史发展中,形成举足轻重的作用。无怪唐代诗人皮日休诗云:“尽道隋亡为此河,至今千里赖通波。”没有大运河,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和军事力量,不知道要滞后多少年;没有大运河,南北的沟通和平衡发展,将可能会让一次又一次的军事分裂所替代,大统一将十分艰难。

    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第一大运河,也是世界上挖掘最早的运河,始于春秋时期。它和中国的万里长城一样,饮誉全球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,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,江都、余杭、涿郡等地迅速繁荣起来;既维护了国家统一,也促进了中央集权的稳定。隋炀帝能够三下江南巡视,完全依赖于它。

    4。

    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,也是隋炀帝为中国封建官史制度首开先河的一个典范,使得天下读书人皆有机会为官!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大业三年(公元607年),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(公元1905年)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,经历了1298年。

    对于文明的现代人来说,人们视科举制度为迫害读书人的封建工具。但在封建社会形成的古代王朝,特别是刚刚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隋朝,科举考试是对中国贵族为官的一个挑战,它铺开了平民的进士之路,并为中国后来的王朝选拔贤士,垫定了基础。

    隋朝统一中国后,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,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,加强中央集权管制,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,废除九品中正制,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。

    至公元607年4月,隋炀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,可以“孝悌有闻”“德行敦厚”“结义可称”“操履清洁”“强毅正直”“执宪不饶”“学业优敏”“文才秀美”“才堪将略”“膂力骄壮”等10科举人。进士二科,并以“试策”取士,这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。

    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,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,增置了进士科,使国务的操持者由世族门阀政治逐渐改向科举取士。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,但是,由于他的科举改革,同时也触动了一些王权贵族,他们群而攻之,使得他的政权统治,进一步动摇。

    科举制度的创立,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: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,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;扩大了官吏的来源,为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“大者登台阁,小者任郡县”;科举制把读书、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,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;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,从地方豪门世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,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,有利于政局的稳定。因此,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,影响深远。

    在教育方面,隋炀帝即位第一年,就在诏书中写道:“君民建国,教学为先,移风易俗,必自兹始。”隋书北史均有记载:远近儒生纷纷前来,并被组织起来互相辩论学术问题。一名高级官员给他们排列名次,上报隋炀帝。因此许多寒士得以重振门庭;典籍研究盛极一时,南北的传统兼容并包,古代的典籍都被注疏。

    在隋炀帝执政期间,藏书事业高度发达。他令秘书省官员,凡秘阁所藏之书,均抄写50副本。皇室藏书楼为“修文殿”藏有完备而无重复的正御本图书,皆装饰华丽,宝轴锦标。将抄写的副本图书,连同西京“嘉则殿”之藏,共达37万卷。史称“历代之书籍,莫厄于秦,莫富于隋”然而,如此巨富的藏书,依然在隋未战争中被销毁。

    隋炀帝在江南任扬州总管时,就网罗学者来整理典籍,在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间,共成书一百三十部,一万七千多卷。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,和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,这对于保存我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。

    隋炀帝使隋朝时的中国,具备了总括全国各地方的总结性地方志。隋炀帝诏命天下诸郡绘制各地风俗物产地图,编撰诸郡物产土俗记131卷、区宇图志129卷、诸州图经集100卷。隋炀帝下令编撰的上述地方志书,规模宏大,既是承前启后的总结性著作,也是编撰全国性方志图经的开端,影响深远。

    因为他崇敬儒教与孔子,又于大业五年下诏曰:“先师尼父,圣德在躬,诞发天纵之姿,宪章文武之道;命世膺期,蕴兹素王。而颓山之叹,忽逾于千祀;盛德之美,不在于百代。永惟懿范,宜有优崇。可立孔子后为绍圣侯,有司求其苗裔,录以申上。”

    由此,隋炀帝再次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地位。

    5。

    肃肃秋风起,悠悠行万里。

    万里何所行,横漠筑长城。

    岂合小子智,先圣之所营。

    树兹万世策,安此亿兆生。

    讵敢惮焦思,高枕于上京。

    北河见武节,千里卷戎旌。

    山川互出没,原野穷超忽。

    撞金止行阵,鸣鼓兴士卒。

    千乘万旗动,饮马长城窟。

    秋昏塞外云,雾暗关山月。

    缘严驿马上,乘空烽火发。

    借问长城侯,单于入朝谒。

    浊气静天山,晨光照高阙。

    释兵仍振旅,要荒事万举。

    饮至告言旋,功归清庙前。

    这是隋炀帝在西巡时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,其时的军旅生活肃肃秋风。“讵敢惮焦思,高枕于上京。”写出他的雄心和为国忧虑;“山川互出没,原野穷超忽。”写出路途的艰辛;“千乘万旗动,饮马长城窟。”写出军威雄壮;“借问长城侯,单于入朝谒。”写出所到之处,四方来朝;“饮至告言旋,功归清庙前。”写出渴望天下太平的心愿!

    此诗一出,立马成为千古名篇。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:“通首气体强大,颇有魏武之风。”“混一南北,炀帝之才,实高群下。”“隋炀帝起敝,风骨凝然。隋炀帝从华得素,譬诸红艳丛中,清标自出。隋炀帝一洗颓风,力标本素。古道于此复存。”

    纵观后人评价,亦可见得在才学方面,隋炀帝之风大开先河!隋炀帝自幼聪慧,并从二十岁起名满天下。由于少年好学,喜欢诗文,故在中国的文学史上,留下重大的一笔。但他生为亡国之君,死为无魂之鬼。后人对他的才慧,知之甚少,多为贬斥。这里,我们再例举一首诗春江花月夜其一,与大家分享。

    暮江平不动,春花满正开。

    流波将月去,潮水带星来。

    唐代诗人张若虚写过名篇春江花月夜,但隋炀帝在张若虚之前,就写有春江花月夜了。此诗题原为陈后主所创,但原词失传,隋炀帝曾以此题作曲。

    从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,其诗歌风格丽而不艳,柔而不淫,大有正言之风,雅语之气。他借题生义,一扫艳媚。

    黄昏,他远眺长江之岸,看到暮霭沉沉,水波不兴,春花齐放。是夜,他目睹春潮波生,听江水滔滔。月在江波中慢慢消隐去了,星星却在激荡的潮水又被带出来。

    他的创作并非像某些文献所载“词无淫荡”而是像隋书文学传序所载:“并存雅体,归于典制”可见隋炀帝所写的诗并不浓艳,而是雅味正声。

    6。

    由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使然,一个失败的霸主,一个亡国之君,有人把他和商纣、秦始皇并列为中国三大暴君。他的功绩因此在人们的谩骂声和传说中,不被记忆,慢慢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。然而奇怪的是,正是因为他和秦始王这样的暴君,才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千古永恒的长城和运河,我们为此不甚理解。

    由于隋炀帝高估了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国家实力,穷兵黩武,过份劳民伤财,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知名亡国暴君。对于中国历史来说,那是一段不公平评说;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,那是一种不公平的偏见!往往,我们无法客观地去评估一个历史人物,只能根据其最终的成败而下定论,是不是因为我们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太深。

    无可否认,隋炀帝的政治眼光、军事谋略、扩张野心、文学才气以及对中国所做的事业,相对于汉武帝、唐太宗、明成祖来说,并不逊色多少。但他的治国纲领和国民基础,却远远没有这几个皇帝实力雄厚,这也是他最终亡国的原因。由于政治因素而导致民心失散,最终亡国的隋炀帝,后来一直是天下君王引以为戒的历史标本。

    不管怎么说,人们把他挖掘大运河的业绩,归入到他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三下江南小事,这显然是太过于简单的平民思想。而他千辛万苦,用整整半年的时间西巡张掖,古人并没说他什么。但今人是否也可以认为,那他是一时冲动和冒险呢?

    今天,当我们把真正事实摆放在桌面上时,或许还有许多人觉得他依然是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!是的,历史的可怕是因为他最后完全失败了,成为一个亡国之君,只占据不到20-30平方米的墓地。做为一个帝王,他的墓甚至无法享受到“陵”的称谓!

    事实上,他不是一个小气而自私的帝王,在他的身后,留下太多太多